“好房子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:中国住房改革的信号
全球好风水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、北京市建筑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张景林指出,“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‘好房子’”,其核心就是吉祥宜居;要用现代科技、现代理念与风水等优秀建筑文化相结合,打造出“吉祥宜居”的“好房子”。
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“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‘好房子’”,标志着中国住房发展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换。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建筑标准的升级,更是一场重塑房地产行业逻辑、重构购房者价值判断的深度改革。
一、从政策到实践:“好房子”如何定义未来居住?
“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,已从‘有没有’转向‘好不好’。”住建部部长倪虹在两会媒体问答时的表态,揭示了“好房子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动因。
标准体系重构:住建部正在编制的“好房子”建设指南中,住宅层高提升至不低于3米;
科技赋能居住:积极推动全屋智能,未来住宅将集成健康监测、智能家居联动等功能;
供给侧改革: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将推动房企从“复制户型”转向“定制化开发”。
传统文化传承:中华建筑文化、风水环境科学,在吉祥宜居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。
早在2024年底、2025年初,北京接连出台《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》和《平原多点地区技术要点》,北京“好房子”的推行,将北京新房的产品设计和品质,推上一个新的台阶。
二、行业洗牌:谁被淘汰,谁将崛起?
“好房子”标准的落地,将不可避免地加速房地产行业的变革。技术门槛、资金压力与模式转型的三重绞杀下,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,而头部企业则通过研发投入与资源整合构建新护城河。
绿城中国推出了《绿城中国好房子产品标准》,该标准围绕“高颜值、极贤惠、最聪明,房低碳、全周期、人健康”六大要素,旨在构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好房子标准。
华发股份升级人居产品概念到“优+6.0”,以四化为战略引领,推出“科技+好房子”产品体系;并发布《科技+好房子产品体系白皮书》。
中建智地根据百姓住房需求痛点,在建筑结构设计、宜居空间打造、节能环保应用、智能家居覆盖等方面强调研发,以呈现、回应、痛点,以“好产品、好建筑、好配套、好服务、好城区、好文化”,形成了企业的“好房子”标准体系。
中建玖合通过“好房子”1.0到“好社区”2.0再到“好城区”3.0的产品迭代开发经验中形成了“以健康为核,以绿色、低碳、智慧、活力为芯”的“一核四芯”特色产品开发理念。
这些房企通过不同的战略和产品创新,致力于提升住宅的质量和居住体验,满足市场对于好房子的需求。
三、过渡期阵痛:新旧房源如何共存?
2025年春节过后,北京“好房子”标准刚一发布,便有消息称:北京很多在售楼盘包括2024年才入市的“新盘”就接到了“尽快出货甚至清盘”的指令,其中还不乏“高端顶流”的代表性项目。
洞悉北京市场的自媒体“攸克地产”表示,这并不是没来由的紧张,因为很快——报规条件更宽松的“好房子”就要入市了。“一旦未来和这些规划条件更为宽松的项目遭遇,相同或相近的区域,相近甚至更低的价格,买房人怎么选,显而易见。对开发商而言,如果现在不能尽快清盘,一旦更多规划条件更宽松的项目入市,自己的项目遭遇“屠杀”在所难免。”
“好房子”还会对周边二手房,尤其是“老破小”的价格形成压力。《经济观察报》表示,在高房价时代置业的居民,一旦房产价值跌破房贷余额,叠加个人就业和收入变化等因素,或许会出现房贷断供的风险。
《经济观察报》认为,在推动“好房子”作为增量供给的同时,还需全面考虑存量新房项目及二手房市场的承受能力。
当“房间高度多10厘米”写入国家标准,这场变革已超越建筑学范畴——它关乎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权。对于房企,这是极具挑战的转型升级;对于购房者,这是消费观念的彻底觉醒;而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,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历史拐点。